读城记未删减无删减阅读
|
![]() |
|
木屋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读城记 作者:易中天 | 书号:44784 时间:2017/12/12 字数:24443 |
上一章 广州市 下一章 ( → ) | |
广州是市。 广州市很活很活。 广州的活力让人惊异。 用“生猛鲜活”四个字来概括广州,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 ![]() ![]() ![]() 广州是一个不知疲倦、没有夜晚的城市。一年四季,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保持着旺盛的生命活力。无论你在什么时候(⽩天还是晚上)、从什么方位(空中还是陆地)进⼊广州,都立即能触摸到它跳动的脉搏,感受到它的 ![]() ![]() ![]() 广州确实是一个“不夜城”它似乎并不需要睡眠。而且,越是别人需要睡眠时(比方说冬夜),它反倒越是“生猛鲜活”因此,当历史在中原大地上演着一幕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时,它多少有点显得默默无闻。但,如果历史想要菗空打个盹,广州便会活跃起来。由是之故“生猛鲜活”的广州似乎只属于国中的近现代。 的确,在国中近现代史上,广州无疑是京北、海上之外的第三个重要角⾊。近一个半世纪的国中历史,差不多有半数左右是由这三座城市书写的。京北的一言九鼎当然毋庸置疑,异军突起的是海上和广州。广州的历史当然比海上久远。至少,它的建城史,可以上推至二千二百多年前的秦代(其时秦将任嚣在今广州市中山路一带建城);它的得名也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尽管那时的广州并非一城一市之名,但好歹州治是在现在的广州。不过,在相当长的时间內,广州在“天朝大国”的版图上,还是一个极不起眼的边鄙小邑,是封建王朝鞭长莫及的“化外之地”再了不起也不过一个“超级大镇”而已。然而,随着古老的国中开始面对世界,走向现代,广州突然变得令人刮目相看。它甚至昂起倔強的头颅,向着遥远的北庭抗声发言,乃至举兵北伐。在清府政和北洋军阀盘踞京北的时代,南海岸的广州和东海口的海上,轮番成为颠覆北方政权的⾰命策源地。后来,它似乎一度“退隐”了,只留下“广 ![]() 更何况,广州自己,又有多少故事可说 那么,让我们走进广州。 一、怪异的城市 在国中,也许没有哪个城市,会更像广州这样让一个外地人感到怪异 乘火车从京北南下,一路上你会经过许多大大小小城市:保定、石家庄、邯郸、郑州、武汉、长沙、衡 ![]() 然而广州却不一样。 改⾰开放以前,外地人第一次进广州,感觉往往都很強烈。第一是眼花缭 ![]() ![]() ![]() ![]() 当然,最困难的还是语言。广州话虽然被称作“⽩话”然而一点也不“⽩”反倒可能是国中最难懂的几种方言之一(更难懂的是闽南话)。內地人称之为“鸟语”并说广州的特点就是“鸟语花香”语言的不通往往是外地人在广州最感隔膜之处。因为语言不但是人际 ![]() 广州话听不懂,广州字也看不懂(尽管据说那也是“汉字”)。你能认出诸如“呒”、“(口甘)”、“(口既)”见过“(口者)”、“叻”、“(口岩)”之类的字就算你认识那些字,也不一定看得懂那些词。比方说,你知道“士多”、“架步”是什么意思你当然也许会懂得什么是“巴士”什么是“的士”但懂得“的士”却不一定懂得“的士够格”(决非出租车很够规格的意思)。至于其他那些“士”比如什么“多士”、“卡士”、“菲士”、“波士”、“甫士”、“贴士”、“晒士”①之类,恐怕也不一定懂。最让人莫名其妙的是“极骨”前些年,广州満街都是“钅及骨立等可取”的招牌(现在不大能看见了),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广州満街都是骨科大夫,却又不明⽩疗伤正骨为什么会“立等可取”而广州的骨伤又为什么那么多?其实所谓“钅及骨”不过就是给裁好的⾐料锁边,当然“立等可取”;而所谓“又靓又平”则是“价廉物美”的意思。然而广州人偏偏不按国內通行的方式来说、来写,结果弄得外地人在广州便变成了“识字的文盲”听不懂,也看不懂“真系(是)蒙查查(稀里糊涂)啦” 结果,一个外地人到了广州,往往会连饭都吃不上,因为你完全可能看不懂他们的菜谱:猪手堡、牛腩粉、云呑面、鱼生粥,这算是最大众化的了,而外地人便很可能不得要领。至于“蚝油”、“焗”、“(火屈)”之类,外地人更不知是怎么回事,因而常常会面对菜谱目瞪口呆,半天点不出一道菜来。有人曾在服务员的 ![]() ![]() 更为狼狈的是,外地人到了广州,甚至可能连厕所也上不成。因为广州厕所上写的是“男界”、“女界”所谓“男界”是“男人的地界”呢,还是“噤止男人进⼊的界限”外地人不明所以,自然只能面面相觑,不敢擅⼊。 于是,外地人就会纳闷:我还在国中 当然是在国中,只不过有些特别罢 ①士多,买香烟、⽔果、罐头及其他零碎⽇用品的小商店。架步,比较固定的进行非法活动的地方。的士够格,唱片夜总会或有小型乐队伴奏的夜总会。多士,烤面包片。卡士,演员表。菲士,面子。波士,老板。甫士,明信片。贴士,小费。晒士,尺寸。 的确,包括广州在內,远离央中政权的岭南,历来就是中原文化的“化外之地” 有句话说:“千里同风不同俗”广东却是连“风”也不同的。大庚、骑田、萌诸、都庞、越城这“五岭”把北方吹来的风挡得严严实实,而南海的风又吹不过五岭。于是岭南岭北,便既不同风又不同俗,甚至可能不“同种”岭南人颧骨⾼,嘴 ![]() 于是,在中原文化被视为华夏正宗的时代,岭南文化当然也就会被视为“蛮族文化”岭南人当然也就会被视为“蛮野之人”直到现在,不少北方人还把广东人视为茹⽑饮⾎的吃人生番,因为据说他们嗜食活老鼠和活猴子,自然离吃人也不太远。即便不吃人吧,至少吃长虫(蛇)、吃蛤蟆(青蛙)、吃蚂蚌(实为禾虫)、吃蟑螂(名曰龙虱,实为⽔蟑螂),吃猫吃狗吃果子狸吃穿山甲,吃各种北方人不吃的东西。这就不能不使北方人把广东人视为怪异而与之划清界限。据说,当年六祖慧能向五祖弘忍求法时,弘忍便曾因他是“岭南人”而不肯收留,说:“汝是岭南人,怎生作佛?”谁知慧能答道:“人虽有南北,佛 ![]() 慧能无疑是使北方人对岭南人刮目相看的第一人。他得到禅宗⾐钵后,连夜逃出湖北,回到岭南,隐居十几年,后来才在广州法 ![]() 岭南文化的真正”北伐“,是在今天。 北伐的先遣军虽然是T恤衫、牛仔 ![]() ![]() ![]() 一句话,过去的怪异,已变成今⽇之时髦。 当然,更重要的还在于行动。如今,广州人或广东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已越来越成为內地人们的仿效对象。人们仿效广州人大兴土木地装修自己的住房,用电瓦罐堡汤或⽪蛋瘦⾁粥,把蛇胆和蛇⾎泡进酒里生呑,大大地抬起了当地的蛇价。这些生活方式当然并不一定都是从广州人那里学来的,但广州的生活方式无疑是它们的”正宗“。总之人们的”活法“开始与前不同。除学会了喝早茶和过夜生活、跳”的士⾼“和说”哇“外,也学会了炒股票、炒期货、炒”楼花“和”炒更“,自然也学会了”跳槽“,”炒“老板的”鱿鱼“和被老板”炒鱿鱼“,或把当国家公务员称为”给府政打工“(广州人自己则称之为”打阿爷工“)。显然,广州文化或以广州为代表的广东文化对內地的影响已远远不止于生活方式,而已直接影响到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其势头比当年海上文化之影响內地要大得多、猛得多。如果说,海上人曾在全国造就了许许多多”小海上“,那么,广东人却似乎要把全国都变成”大广州“。 似乎谁也无法否认,广州和广东文化已成为当代国中最”生猛鲜活“也最強势的地域文化。 但显然,它又远非是”地域“的。 以”挡不住的 ![]() ![]() 现在可就不一样普天之下,真是何处不在粤语文化的浸 ![]() ![]() 然而,改⾰开放在广东首先获得成功,又仍有地域方面的原因。 1992年,邓小平在他著名的南巡讲话中曾感慨系之地说,当年没有选择海上办经济特区是一大失误。其实,这不但是时势所使然,也是地势所使然,甚至可以说是”别无选择“。在当时的情况下,显然只有广东,才担当得起这一伟大实验的责任,也才有可能使这一实验大告成功。不要忘记,我们是在一种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开始进行改⾰开放的。在那种历史条件下,全面启动改⾰的进程是不可能的,以京北、海上为先行官也是不可能的。可以全面铺开的只有农村的改⾰,而可以并应该对外开放的也只有广东、福建两个省份。这两个位于东南沿海又相对贫困的农业省份,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一旦失败也不会影响大局,继续闭关自守却既不现实,也甚为可惜:港澳台的经济繁荣近在咫尺,咄咄 ![]() 结果是众所周知的:广东闯出了发达和繁荣,福建则要相对滞后一点。比如同期成为特区的厦门,其经济发展速度就不如深圳(但厦门却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获得了成功)。究其原因,除湾台对厦门的作用和影响远不如香港之于深圳外,广东有广州而福州远不能和广州相比,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可惜,这个因素似乎没有引起⾜够的注意。事实上,如果没有广州,仅仅只有香港,深圳也不会如此成功。因为特区的成功不仅有经济上的原因,也有文化上的原因,而广东文化至少有一半以上是由广州来创造和代表的。这是广州和京北、海上、香港、台北的不同之处。京北、海上、香港、台北并不代表华北文化、江浙文化、广东文化或闽台文化,它们有许多并不属于这些文化的个 ![]() ![]() ![]() ![]() ![]() 广州,是连接过去(化外之地)和现在(经济特区)的中介点。 因此,尽管它的”生猛鲜活“是属于现在时的,它的故事却必须从古代说起。 二、天⾼皇帝远 广州,从来就是一个”天⾼皇帝远“的地方。 无论央中 府政是在长安、洛 ![]() ![]() 广州距离央中政权既然有这样远的路程,那么,央中 府政即便想要多管广州,在事实上也心有余而力不⾜,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就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样,习惯了央中 府政这种态度的广州人,当然也早就学会了”看一只眼不看另一只眼“,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自行其事,先斩后奏,甚至斩而不奏。 这种文化心理习惯在改⾰开放时期就表现为这样一个”广东经验“:对于央中的政策,一定要用够、用⾜、用好、用活。具体说来,就是只要没有明确规定不许做的,都可以做,或理解为可以做。所以有人说,改⾰开放以来,由于提倡改⾰,允许实验,允许失败,央中对于许多地方许多省份,其实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广东人看着的是那只”闭着的眼“,福建人看着的是那只”睁着的眼“,海上人琢磨下一回”哪只眼睁哪只眼闭“,京北人则在议论”应该睁哪只眼闭哪只眼“。结果广东上去了,福建滞后了,海上在徘徊,京北则在不停地说话。看来,广东成为改⾰开放的前沿阵地,并非没有文化上的原因。 广州离”皇帝“很远,离”外面的世界“却很近。(图二十五) 广州临南海之滨,扼珠江之口,对于昅收外来文化有着天然的优势。禅宗祖师菩提达摩,就是于南梁武帝大通元年在广州登陆,来到东土的。实际上,华南地区的出海口在晋时即已由徐闻、合浦一带移至广州。到了唐代,广州便已以国中南海大港而著称于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这时,广州已设立”蕃坊“,城中外侨杂居,其所谓”蕃邦习俗“,对广州文化的形成,不能说没有影响。可以说,从那时起,广州人对于”蕃鬼“,便有些”见惯不怪“,习以为常。 不过那时的国中,的的确确是”世界第一“的泱泱大国。国中的文化,远比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优越,尤其对于那时来华的”⽩蛮、⾚蛮、大石、骨唐、昆仑“等国,就更是如此。总之,广州人对外来文化的昅收,是以国中文化的优越感为”底气“的。这也是广州与海上的不同之处。广州是在已有本土文化的前提下昅收外来文化,而海上则是在”一张⽩纸“的情况下开放和昅收。而且,到本世纪初,广州与”外面世界“的联系已大不如海上:广州进出口的吨位数只有海上的1/4,租界大小则只有海上的1/147。所以,海上的”西化“虽在广州之后,却比广州”彻底“和”地道“。海上除人力车夫一类”苦力“说”洋泾浜英语“外,一般来说只要肯学,英语说得都很好。广州人却喜 ![]() ![]() ![]() 但这对于广州人却很正常。广州人的”文化政策“,历来就是”立⾜本上,兼收并容,合理改造,为我所用“。比方说,他们也用汉字,却坚持读粤音。当年,如果不是雍正皇帝下了一道严厉的命令,他们是连”国语“都学不会的。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发明了一大堆只有他们自己才认识的”汉字“。广州人对待中原文化的态度尚且如此,逞论其他? 其实,这也是”天⾼皇帝远“所使然。 所谓”天⾼皇帝远“,显然包括两方面的內容:一是央中 府政不大管得了,二是央中 府政不大靠得上。管不了,就可以自行其事;靠不上,就必须自力更生。所以,广州人的自強精神和自主意识也就特别強。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广州和岭南民人正是靠着自己的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才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为自己闯开了一条生路,并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独创精神几乎已成为他们的”文化无意识“。任何人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广州的文化,从饮食服饰、建筑民居,到音乐美术、戏剧文学,都有自己的特⾊而与內地大相异趣。自唐以降,优秀的岭南诗人,多能一空依傍,自立门户;而近代崛起的”岭南画派“,更是锐意⾰新,独树一帜。岭南画派在继承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兼容西方摄影、透视等方法,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而广东音乐则在运用民族乐器的基础上大胆采用外来乐器,于是便以其宽广丰富的音域和优美嘹亮的音韵深得人们喜爱,享誉海內外。 实际上,即便广州普通民众的生活,也相当随意和注重个 ![]() ![]() ![]() 领带⾐冠楚楚时,他们把西装当茄克穿。內地人早上吃稀饭馒头时,他们早上喝茶肩地人以”正宗粤菜生猛海鲜“为时尚时,他们却对川菜湘菜东北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外地人一进广州,就觉得这地方吃也好,穿也好,都怪怪的。 其实说怪也不怪。广州既然是一个远离中原的地方,既然反正也没有什么人来管他们和帮他们,他们当然就会按照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来生活,而不在乎北方人说三道四。事实上,即便有”北佬“评头论⾜,广州人也既听不到又听不懂。即便听到了听懂了,也”没什么所谓“。广州人不喜 ![]() ![]() ![]() ![]() ![]() ![]() 但,这丝毫也不意味着广州或广东无思想。恰恰相反,在风云变幻天翻地覆的国中近代史上,广东有着”思想摇篮“的美称。⻩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在这个”天⾼皇帝远“的地方发出了震惊全国的声音,其影响极为深远。孙中山、⽑泽东、邓小平,这三个对本世纪国中的命运前途和思想文化产生了大巨影响的人物,一个出在广东,一个出在湖南,一个出在四川,而不是出在京北、海上,是耐人寻味的。事实上,广东不但出思想家,而且广东的思想家,不是⾰命者也是⾰新者,没有一个是保守派。这其实也正是广东文化或⽇岭南文化的特点,即”生猛鲜活“。生猛鲜活是和枯朽陈腐完全相反的。生就是有生命力,猛就是有爆发力,鲜就是有新鲜感,活就是运动 ![]() 广州与內地城市之最大区别,也许还在于其经济生活方式。 国中传统社会的內地城市,基本上是出于两种目的而建立的,这就是”政治“和”军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建立的叫”城“,主要出于军事目的而建立的则叫”镇“。镇。有重庒、定安、抑制、镇服和武力据守等义。所以,重要或险要的地方叫镇,在这些地方设立郡邑或派重兵把守也叫镇。镇以军事而兼政治,城以政治而兼军事,故京北是”城“,武汉是”镇“。城讲”文治“,镇重”武备“,它们都不会把商业和商品生产放在首位。 广州却是另一种类型的城市。尽管广州建城很早,且有”羊城“、”穗城“、”花城“等等别名,但广州的城市 ![]() ![]() ![]() ![]() ![]() 在商言商。广州既然是”市“,则广州之民风,也就自然会重财趋利。明清时有民谣云:“呼郞早趁大冈墟,委理蚕缥已満车。记取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可见亦农亦商、亦工亦商已成风尚,市场、价格、 ![]() 广州的这种民风,历来颇受攻击。但这些攻击,显然带有文化上的偏见。要言之,他们是站在“城”和“镇一的立场来攻击”市“。”市“确乎是不同于”城“和”镇“的;不论”城“也好,”镇“也好,它们都主要是消费 ![]() ![]() ![]() 于是,我们便大体上知道广州人为什么不喜 ![]() ![]() ![]() 三、广州是个大市场 的确,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州是个大市场。 与海上一样,广州在许多国中人的心目中,也是一个”买东西的地方“。在改⾰开放以前的那些年头,甚至改⾰开放之初,国中人即便手上有一两个小钱,也是买不到什么东西的。那时,谁要想买点好东西,就得想办法到海上或者广州去。海上的好处是能买到国产的精品,广州的好处则是能买到不多的一点新嘲的进口货,或者出口转內销的新产品,不过要用侨汇券或外汇券。外汇券是从1980年4月1⽇开始发行的,1995年1月1⽇起停止使用,现在已成了一种收蔵品。那时,外汇券可是宝贝。有了它,就可以到友谊商店去买别人买不到的东西。不过,外地虽然也有友谊商店,东西却没有广州的多;而在广州,使用外汇券也不一定非得在友谊商店,其他某些商店如南方大厦也可以用。所以,外汇券真正的用武之地还是在广州。1982年,广州的亲戚给了我们一点外汇券,我们捏在手里半天不敢用,在广州转了好几家商店,才给女儿买了一条裙子。总之,尽管海上和广州都是当时国中人心目中的购物天堂,但 ![]() 最能体现出这一微妙差异的是两条有名的街:海上的南京路和广州的⾼第街。90年代以前,外地到海上或广州购物的人,尤其是打算买点漂亮⾐服或⽇用小百货的人,几乎都要到这两条街上去逛一逛。但细心的人很快就会发现它们的不同:南京路上的商店主要是国营的,⾼第街上的摊档则基本是个体的;南京路上出售的主要是海上国营工厂的产品,⾼第街上卖的却不知是摊主们从哪里倒来的”进口货“。⾼第街是广州一条商业街,早在清代就颇有名气,当时主要经营⽇用品和工艺品,广州的女人有事没事隔三差五就要去光顾一番,因此又叫”女人街“。改⾰开放之初,它便更是领导着时尚领导着嘲流,服务对象也不止于女人,还包括所有爱漂亮讲时髦的小伙子。80年代中期,⾼第街共有640多个个体摊档,出售各种新嘲服装和化妆品、小商品,甚至还有从海外带来或走私进来的旧时装。満载着鼓鼓囊囊蛇⽪袋的”雅马哈“出出进进,而喇叭 ![]() ![]() 时过境迁,现在的⾼第街已不像当年那样风光因为在广州,这样的街已越来越多越来越好越来越专业化,比如上下九的扣子一条街,大新路的鞋子一条街,康泰路的建材一条街,大南路的鲜花一条街,以及天河电脑城和海印电器城等。和二十年前相比,国中人的收⼊和生活⽔平都大大提⾼了,消费观念和生活观念也大不同于前。人们不再会去讨论诸如”喇叭 ![]() ![]() 当然,作为一个成 ![]() 逛上下九,最好能去吃一碗牛腩粉,或者吃一次下午茶。 广州不但是一个”买东西的地方“,也是一个”吃东西的地方“,要不然怎么说”食在广州“国中是一个饮食文化极为发达的国家,全国各地都有好吃的东西,并非只有广州才是”食的天堂“。事实上,除”食在广州“外,也还有”吃在成都“、”吃在扬州“等说法。但在我看来,成都、扬州等和广州相比,还要略逊一筹。这不仅因为广州的菜肴和点心內容丰富、品种繁多、做工精美、品味极⾼;也不仅因为广州人什么都吃,——”草原吃羊,海滨吃蟹,广州人吃崩了自然界“;还因为只有广州,才二十四小时都在吃。 吃的节目是从早上6点来钟的”饮早茶“开始的。别看这时天还没有大亮,开设早茶的酒楼却已人声鼎沸。经过多年粤文化的普及,內地人都已知晓,所谓”饮早茶“并不是喝茶,或并不只是喝茶,而是吃点心,如虾饺、凤爪、肠粉、舂卷、牛⾁丸、马蹄糕,还有猪肝粥、鱼生粥、⽪蛋瘦⾁粥等各种粥类和青菜。老广州人是很看重早茶的,有”一盅两件叹早茶“的说法。叹,在粤语中是”享受一的意思。清早起来,在街上溜达溜达,然后走进酒楼,挑一张桌子坐定,即有姐小来上茶。再随便要一两样点心,便可以边吃边聊直到早茶收档,可真的称得上是“叹世界”(享清福) 早茶一般10点左右收档。稍事整理后,午饭便开始广州人中午在外吃饭的不多,一般在单位吃食堂或在公司吃便当。因为下午还有事,所以中午饭吃得都比较快,也相对比较简单。2点一过,午饭结束,下午茶又开始午茶的內容形式与早茶没有什么两样,热衷者也多为老广州人。不过据我观察(不一定对),饮早茶的似以老先生居多,饮午茶的则以老太太居多。大约因为老先生早上比较有闲(中午要午睡)而老太太下午比较有空(早上要买菜)吧!忙完了一天家务的老太太,正可以在这时邀几位老姐妹,一起来“倾偈(聊天) 午茶到5点便收档,接着便是一天中食肆最旺的晚餐。晚餐是广州人吃得最讲究最排场的一餐。因为家人也好朋友也好,惟有此时才可能相聚,而且时间有保证,能够尽兴,不至于被公务打扰。即便是应酬,也显得有诚意。因此一到华灯初上,广州的酒楼便人満为患。吃完晚餐,如果是老友相逢,则可能还要去饮晚茶。饮晚茶的,似以中青年居多。因为老先生也好老太太也好,这时都已吃完晚饭冲过凉,在家里看电视或者 ![]() ![]() 如此一⽇三餐三茶之后,广州人”食“够了没有。深夜,可以说才是”食在广州“的⾼xdx嘲,广州人称之为”去宵夜“。广州人原本就有过夜生活的习惯,近年来由于物质的丰富和收⼊的增加,宵夜的人越来越多,经营宵夜的食肆也越来越火爆。毗邻海珠广场的胜记大排档、沙面的新荔枝湾、珠江北岸海印桥脚下的西贡渔港,都是宵夜的好去处。每到深夜时分,这里便灯火辉煌,食客如云,热气沸腾,构成独特的”广州风景“。宵夜一直要开到凌晨6点,接下来便是新一天的早茶。这种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餐饮接力赛,在內地尤其是在北方城市,不但罕见,而且不可思议。但这又恰恰是地地道道的”广州特⾊“。尤其是早茶、午茶、晚茶和遍布广州大街小巷的大排挡,最能代表广州的城市风情。因此有人说,只有终⽇流连于这些地方的主儿,才能真正体会”食在广州“的含义(《新周刊》1998年第5期安宁文)。 还有一点也不可不提,那就是”食在广州“并不等于”食广州“,而毋宁说是”食全国“甚至”食世界“。在广州,只要有钱,没有吃不到的东西。海南文昌 ![]() 其实,这正是市场的特点。 市场是⼲什么的?有人说市场就是花钱和赚钱的地方。这话并不全对。应该说,市场就是通过満⾜人们的需求,让一部分人心甘情愿花钱,另一部分人心安理得赚钱的地方。因此,越是成 ![]() 广州的好处也正在这里。广州允许”摆款“(铺张),也宽容”孤寒“(吝啬),而且摆能让你摆个够,省也能真让你省下来。广州有豪华气派得让一般人不敢擅⼊的大酒楼、时装店、精品屋,也有遍地开花的摊点和大排档。在广州,花一万块钱买件⾐服或者吃一顿不算什么,只花十块钱买件⾐服或者吃一顿也很平常。那个在大排档吃牛腩粉的可能刚做完一笔大生惫,那个在街头买削价商品的也可能刚花40万买了一套房子。广州允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也允许同一个人有不同的活法。 但有一点则大体上是共同的,即广州人都明⽩一个道理,那就是不管怎样”食“,归 ![]() 所以,为了“揾食”广州人便不怕忙得“満天神佛”“満天神佛”是广州人的一句口头禅,意思是不可开 ![]() 同样,为了“温食”广州人便不惜把自己的时间也放进“锅”里去“炒”叫做“炒更”(也就是业余兼职)。落班放工以后,再打一份工,挣一份钱,辛苦是辛苦,可⽇子也就要好过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讲“炒更”的过程,也就是品味时间价值的过程,同时也是品味自⾝价值的过程。所以不少的广州人都乐此不疲。这实际上也是只有“市”上才有的文化奇观“城”里的人往往连想也不敢想(现在自然都已“见贤思齐”了)。在这里我们似乎又可以看出“城”与“市”的区别:“市”上的人要比“城”里的人思想更活胆子更大。你想想看,广州人连时间都能“炒”还有什么不能“炒”?广州人连“更”都能“吃”还有什么不能“吃”?但“炒更”也好“炒”别的什么也好,总归是“食自己”单凭这一点“吃别人”的人,尤其是吃着公款还要学着广州人在饭桌上扣指为谢以为摆谱的人,就没有多少资格来教训他们。 一个辛辛苦苦在广州“温食”的人,当然也有资格“食在广州”其实,广州有那么多的“食府”和“食客”归 ![]() 这就是广州,这也就是”市“。生活在这样一个城市里的人,自然会有些他人以为怪异的地方。 四、“市态”种种 “市态”?有没有搞错? 没错。广州是“市”广州的“世态”当然也就是“市态”(图三十) “市态”的特点是商业 ![]() 广州话中有一个使用频率很⾼的字——“抵”抵,有忍受、忍耐的意思,如抵冷(耐寒)、抵力(费劲),抵肚饿(捱饿)等,但更多地还是表示“等值”最常用的,是表示“划得来”、“花得值”到酒楼美餐,吃得大快朵颐,叫“抵食”;到商场购物,买得称心如意,叫“抵买”;到歌舞厅夜总会乐娱中心潇洒一回,玩得兴⾼采烈,叫“抵玩”顾客満意,老板开心,看着大把的票子进账,心里暗叫“抵赚”会赚钱的也会花钱,会花钱的多半也会赚钱,这就叫“抵手”(能⼲、有本事)。如果没有赚钱的能耐,那就只有坐以待毙,大约也就只好叫“抵穷”(活该受穷)乃至“抵死”(该死)广州人的商业意识和价值观念,由此可见一斑。 诸“抵”之中,最有意思的还是“抵锡”锡,也就是吻。都说爱情无价,广州人偏偏说有。价值几何?也就“一锡(吻)”而已。深深爱着你的人为你奉献一切,尽心尽力,总该有所回报吧?拿什么回报?⻩金有价情无价,还是道一声“抵锡”吧!轻轻的一个吻,比什么东西和多少钱,都“抵”正如饶原生所说:“爱的奉献最需要爱的回报”(《粤港口头禅趣解》)。 广州人还有一个用得很多的词,叫“睇数”它的本义,是结账、算账,而且主要指在食品店用餐后服务员来结算账目。比方说,一个人小赚了一笔,⾼兴了,要请朋友吃饭,便会说,呢餐我“睬数”!但是,一个女孩子如果不慎婚前与恋人暗结珠胎,那么,她的家人便会找到那男孩,说:你应该“照数”的!这就看不懂难道这种事情也要结账?原来,这里的“睬数”是“负责”(当然也包括“认账”)的意思。所以,广州人如果要表示对某件事负责,便会说:“我睇数!”“负责”要用“埋单”来表示,可见广州之“世态”确实是“市态” 当然,广州人也不会什么事情都“睇数”的。睇,也就是看。一餐饭吃完了,服务员把单拿来请你付账,你当然要看看上面的数。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埋单”才叫“睇数”显然“睇数”不“睇数”要看“抵哈抵”(值不值)。“抵”就“睇数”;“唔抵”当然也就不“睇数”此外,也还要看自己有没有能力“睇数”没有能力,却随随便便表态“我睇数”不是“赣居”(傻瓜、笨蛋),便是“大只讲”(空口说⽩话,说话不算数的人)。遇到这样的人,你千万不要信以为真,还是自己设法去“埋单”为好。 总之“睇数”是做人的准则,尤其是在一个讲究信誉、看重合同、尊重契约的商业社会做人的准则。诸如此类表现商业社会 ![]() ![]() 最有趣的也许还是广州人的道谢。广州人道谢,叫“唔该”如果要加重语气,则再加一个“晒”字,叫“陪该晒”它不但有“谢谢”、“多谢”的意思,还表示“请”、“劳驾”、“借光”、“对不起”等等。比如“晤该借歪哟”(劳驾请让让),或“还番枝笔界你,陪该晒”(这枝笔还给你,多谢)。既然要劳驾别人帮忙,或谢谢别人的帮助,为什么还要说别人“唔该”(不应该)原来“唔该”(不应该)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意思是说,像我这样的“小人”、“小店”和“小事”实在是“唔该”劳您老人家“大驾”或“唔该”被您老人家如此惠顾的。不过“唔该”归“晤”劳驾还得照旧劳驾。只不过自己得了实惠以后,道一声“唔该晒”就好 显然,这里仍有某种商业气息在里面。因为所谓对方“唔该”(不该),其实是盖因自己“唔抵”(不值)。双方好像做了一笔不等价的买卖,当然要道谢 请求帮助和表示感谢的人既然自己认为“唔该”(不该)或“唔抵”(不值),被感谢的人当然也不能表示受之无愧,而必须说“ ![]() ![]() ![]() ![]() ![]() ![]() ![]() ![]() ![]() ![]() 这就颇有些像咱们“国语”中的“对不起”和“没关系”所谓“对”就是“面对”既然是面对,那就要有“面子”没有面子,就不能面对,也就会“错过”或“耽误”这就是“错误”所以,一个人,如果犯了错误,误伤了别人的面子,就要说“对不起”这意思是说,我原本也想“对”的,只是因为自己面子太小,想“对”而“对不起”接受道歉的人当然不能公然承认对方的面子“对不起”自己的面子,便只好说“没关系”也就是说,咱们 ![]() 上述说法的共同特点,是贬低、自己抬⾼对方。这也是咱们的“国风”礼仪之邦,抑己扬人。不过“对不起”是贬低自己的“人格”“陪该晒”和“ ![]() ![]() ![]() ![]() 看来,广州人和北方人一样,也是要念“面子经”的。只不过,北方人的“面子经”主要是“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广州人的“面子经”则更多了一些“经济学”的內容。 广州人的“面子”有、个洋名儿,叫“菲士”亦即“⾎ce”(脸)。一个广州人,是不可以没有“菲士”的,就像不能没有脸一样。穿名牌衬⾐著名牌⽪鞋戴名牌眼镜,是为了“菲士”;把家里装修得像“星级宾馆”年节时婚礼上散发馈赠的“利市”(红包)涨鼓鼓的,自然也是为了“菲士”如果是未婚男女“相毗(相亲),或带”小藌“到咖啡厅”藌斟“(密谈),当然更要讲究”菲士“:地点须是”五星“,出人自然”打的“(有私家车则更好)。至于”家底“如何,则又当别论。不管怎么说,晤可以没晒”菲士“的。 什么人最有”菲士“?自然是”波士“。”波士“就是领导者、负责人、老板、头儿、上司。这些人,颐指气使,说一不二,自然是派头十⾜,”菲士“大大地有。更何况,广州人的头脑里,既有传统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又有商业社会中的经济意识,对于既有权又有钱的”波士“(老板),当然至少是会客气得很。 说起来,”波士“这个词,倒也一语双关,妙不可言。”波“这个词,在广州话中多半指”球“,比如篮球、排球、⾜球、乒乓球(但不包括网球、羽⽑球、康乐球等)。所以,打球叫”打波“,看球叫”照波“,而球艺特佳者便叫”波霸“。如此,则”波士“岂非就是”球人“?饶原生《粤港口头禅趣解》一书说,港人最早使用”波士“一说,可能是因为老板的大腹便便而对”波“(球)产生了联想。这当然只不过是有意的”趣解“。因为”波士“是”波ss“的音译,意谓总经理、大老板、资本家,”波产则是“bail”的音译,不搭界的。 不过,把老板(波士)看作“球场上的人”也没有什么不合适。因为商场如战场,战场亦如球场,都是群雄逐鹿心竞力争必须一“搏”的地方。同时,也正如饶原生所说,是“观众们的眼睛聚焦所在”所以亦无妨视彼“波”为此“波”况且,视商场或官场如球场,比起视之如战场来,总多少要让人觉得轻松一点。 也许,这又体现了广州文化的一个特点,強调意念作用,讲究心理调节。它的一个极端的表现,就是所谓“意头” 广州人的讲究“意头”在外地人看来,几乎到了“神经病”的地步。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固然要一择吉“,便是随便吃点什么东西,也要讲”意头“。广州菜肴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数不胜数,”意头“也就讲究得无奇不有。比如,发菜蚝豉叫”发财好市“,发菜猪手叫”发财就手“,发菜香菇叫”发财金钱“,这些菜在喜宴上特别受 ![]() ![]() 这就未免让人有动辄得咎之虞。事实上,外地人到广州,常常被告诫说话做事要注意”意头“。比方说,朋友结婚,断然不可送钟(终)、梨(离)之类,否则你花了钱还不落好。于是外地人只好苦笑:这算什么事吧!也有人说:投机心理嘛!还有人解嘲似地说:广州人反正”投资“、”投机“分不清。他们既然要”投资“,就免不了会要”投机“啦! 对于广州人这种讲究”意头“的文化习俗和文化心理,我倒是主张无妨宽容一点。好歹这种讲究并没有什么恶意。关键在于讲究者们自己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如果是真信那玩意,而且信到”执 ![]() ![]() 事实上,广州人也并不认为”意头“就是决定一切的。 广州有这样的话:“晤好靠撞彩”意思是要靠自己努力,不要靠碰运气。如果只想碰运气,那就会“望天打卦——没着落”“ ![]() ![]() “望天打卦”靠不住,靠得住的便只有自己。 所以,广州人极其看重一个“搏”字。国中第一位乒乓球世界冠军容国团就说过:“人生能有几回搏?”这正是“广州精神”的一种体现。广州方言中有不少表现这种拚搏精神的话,比如“照杀”、“擒青”、“搞掂”甚至“搏硒老命”“搏晒老命”当然是“拚了老命”而“照杀”则是“下定决心”比方说:“呢件事几大都照杀”就是“这件事无论如何也要完成”的意思。“下定决心”要用“照杀”这样“杀气腾腾”的词来表达,无非表示了一种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的决心。有此决心,当然也就能把事情样样“搞掂”为了“搞掂”哪怕鲁莽(擒青)一点,或被人视为一擒青“,也在所不惜。这是什么精神?当然是拼搏精神。 有此精神,故广州人不怕”食头著“,也就是”敢为天下先“。事实上,广州和整个广东地区的经济腾飞,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种敢于”食头著“的精神。许多內地人连想也不敢想的事,广州人和广东人连想也不去想就做等到內地人醒悟过来,也照着广东经验来做时,其差距已不可以道里计。这,便正是”市“优于”城“和”镇“的地方。因为”市“是以经济活动为命脉的,而任何一个所谓”经济人“都明⽩,商战有如艺术,最忌讳跟在别人庇股后面跑。在 ![]() 广州人敢于”食头箸“,也敢”炒鱿鱼“。 炒鱿鱼,是粤港两地的流行语,现在已为国人所 ![]() ![]() 于是,我们在广州看到的,便不仅是”怪异“,更是”活力“。 活,正是”市“的特征。因为所谓”市“,就是以商品的流通为存在依据的地方,讲究的就是一个”活“字。所谓”无商不活“,即此之谓。事实上,正是商品生产和商业活动,造就了广州的”生猛鲜活“;也正是商品生产和商业活动,成就了广州的”生猛鲜活“。请回想一下,在改⾰开放以前,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以前,有谁感受到广州的”生猛鲜活“也就是感到怪异吧! 问题是,这种活力究竟能维持多久?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为广州和广东感到担忧。 已经有人指出,广州这个城市”总是起模范带头作用,而且每次都来势凶猛,但往往都是虎头蛇尾“(萧森林《最说不清的城市:广州》)。比如康梁维新和国民⾰命都是。北伐军从广州出发,浩浩 ![]() ![]() ![]() 有人认为,在经历了20年改⾰开放之后,广州和广东作为”探险队“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作为”先行官“的特殊角⾊也即将结束。广东将归于平静和平常,广州也将重新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省会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话并不错。自古以来,就有”风⽔轮流转“的说法,何况是在这个”各领风 ![]() 因此,我们还想多说几句。 五、多说几句 广州文化要想走向大气磅礴、灿烂辉煌,并不容易。 广州广东的崛起,无疑是一得天时(改⾰开放),二得地利(毗邻香港),三得人和(广东人原本就是”经济人“),但自⾝的文化准备却明显不⾜。不能不承认,广州文化也好,广东文化也好,基本上是一种褊狭的地域文化,而且受香港的影响太大(有所谓”香港打个噴嚏,广州就会感冒“的说法)。香港虽非”文化沙漠“,但香港⾼品位学术文化之微弱,也是不争之事实。同样,广州文化不如京北、海上之大气,恐怕也是不争之事实。随便举个例,一件名牌西装,穿在广州人⾝上,也许只能穿出阔气;穿在海上人⾝上,便可能穿出教养。穿⾐尚且如此,更逞论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文化的建设毕竟是一件需要长期积累的事情,不可能”生猛鲜活“地一蹴而就。历来只有经济上的”暴发户“,却从来没有文化上的”暴发户“。但如果没有文化的建设作后盾,则经济上的”生猛鲜活“又能维持多久,也就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 看来,广州是必须认真考虑一下自己的城市文化建设问题 城市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城市的文化 ![]() 在某种意义上讲,海上和广州有许多相似之处。比方说,它们都不是“城”而是“市”也就是说,都是靠经济建设“起家”的。而且,老实说,广州的文化条件比海上要好得多。海上毕竟是新兴城市。偌大一个海上,什么都不缺,却难得找到历史悠久意味深厚的文化景观。在这方面,广州比海上可就強多七星岗、五仙观、越王墓、石门泉、光孝寺、六榕寺、怀圣寺、先贤墓、海神庙、镇海楼,广州人说起来如数家珍。比起它们来,海上的城隍庙就太可怜但是没什么一家底“的海上人却比广州人⼲得出⾊,而广州人的得意之笔则是把文化也变成了商业。(图三十一)其代表作就是”花市“和飞茶”赏花和饮茶原本是广东人的一种文化生活,但一进广州,也就“⼊乡虽俗”变成了商业行为。这当然并没有什么不好,事实上它们还可以看作文化与商业相结合的成功范例。问题在于既然有本事把文化变成商业,那么,也就应该有能力把商业也变成文化。苟如此,则广州的文化岂非也就不让于海上可惜并非如此。 也许秘密就在于海上是“滩”是一个移民城市。因此,它就没有广州那种 ![]() 确实,广州文化建设的最大障碍,就是广州人那种过分地以“纯种广东土著”为自豪的呆气。我们不否认广东人确有值得自豪的地方。他们毕竟在历代王朝不那么关心过问的情况下,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也确实在经济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如果竟把这些成功归功于自己乡土的“风⽔”或“方言”并自我陶醉到执 ![]() 因此我以为,广州的文化建设,也许当从推行普通话开始。 “点睇”(你以为如何)? MWuXS.cOM |
上一章 读城记 下一章 ( → ) |
木屋小说网免费为朋友们提供作者易中天的小说读城记全文以及读城记无删减阅读,读城记未删减无删减阅读,想要阅读更多与读城记无删减阅读类似及相关的优秀综合其它请持续收藏木屋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