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史纲未删减无删减阅读
|
![]() |
|
木屋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中国人史纲 作者:柏杨 | 书号:43336 时间:2017/11/5 字数:25465 |
上一章 第二十章 第七世纪 下一章 ( → ) | |
本世纪初叶,刚恢复统一的国中,又发生混战,使全国三分之二以上人口死于刀锋和饥饿。这场大混战,来自暴君杨广,他是隋王朝第二任皇帝,具有绝顶的聪明和精力,所以只短短的十数年工夫,就把自己的王朝消灭。 代之而兴的是唐王朝,在一片瓦砾中,收拾残灰余烬,上下一心,兢兢业业,迅速走向繁荣,使国中历史进⼊第二个⻩金时代。 这次⻩金时代约一百三十年,其中并不是全无风暴,犹如混战时代并不是全无和平一样。本世纪末叶,出现了一位女 ![]() 一仁寿宮弑⽗凶案 隋王朝开国皇帝杨坚使分裂的国中归于统一,是他最大的荣耀。他虽然有很多缺点,但他很俭朴,很知道珍惜国力,使国中很快地就恢复应有的強大。但他的 ![]() ![]() 可是,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摧毁人 ![]() ![]() ![]() ![]() ![]() ![]() ![]() ![]() ![]() ![]() ![]() 一切布置成 ![]() 本世纪(七)第三年(六○二),杨广的娘亲独狐皇后逝世。第五年(六○四),悲剧降临到后死的⽗亲头上。这一年,杨坚前往长安西北一百二十公里外的仁寿宮(陕西麟游)避暑,病情沉重,杨广⼊宮侍奉。他內心的奋兴使他无法再继续控制自己,不久就对老爹最宠爱的陈夫人,垂涎三尺。一天,乘着陈夫人上厕所的时候,上前一把抱住。陈夫人挣扎逃掉,杨坚看她神⾊仓惶,问她怎么回事,她垂泪说:“太子无礼。”杨坚大怒说:“独孤误我!”命他的两位亲信官员去长安召唤杨勇。杨广得到消息,急急通知杨素,杨素立即把两位亲信官员逮捕,勒兵戒严,包围仁寿宮,断绝內外 ![]() ![]() 杨广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他的美丽庶⺟陈夫人上 ![]() ![]() ![]() 二杨广的大头症 大头症是一句民间俗语,形容一个极端自私的人所发作的肤浅而強烈的炫耀狂。杨广如愿以偿的当了皇帝之后,被庒制十四年之久的兽 ![]() ![]() 杨广于弑⽗后,迫不及待地从长安前往洛 ![]() ![]() ![]() ![]() ![]() ![]() ![]() ![]() ![]() 六○七年,杨广又向北出游,到启民可汗的王庭。这时启民可汗已击败他的对手,推进到⻩河以北,成为突厥汗国的大可汗。杨广随驾卫士,步兵就有五十万,战马就有十万匹,旌旗辎重,连绵五百余公里。跟出游江都一样,皇家人员和文武百官,全体跟从。不过乘船改为乘车,车跟船一般大,在新开的御道上,不用车轮,而由人肩抬着走动。启民可汗用最尊荣的礼节接待他。杨广大为満意,仅绸缎就赏赐二千万匹。然而这次大炫耀却种下两个祸 ![]() 杨广于六一一年真的前往涿郡,⾼元却没有到。杨广感到没有面子,而没有面子能使一个大头症病患者发狂。杨广七窍生烟,下令讨伐⾼句丽,动员全国士兵集中琢郡,粮秣集中辽西郡(辽宁义县)。军令惨急,造舰工匠站在⽔中,昼夜加工, ![]() ![]() ![]() 明年(六一二),集中于涿郡的兵力已达一百一十三万。杨广御驾亲自东征,最精彩的是他对将领们所作的一段训话,我们姑称之为“杨广训话”以与“苻生诏书”媲美。杨广说:“国家这次远征,完全是为了吊民伐罪,并不是好大喜功。你们中间有人不知道我的本意,打算乘此机会,使用奇兵突袭,以博取个人的前途,邀取勋赏。须知我们是堂堂正正的王师,正义的军队,岂可有不光明磊落的行为?所以任何军事行动,都要随时向我报告,听候指示,不可擅自作主。”换句话说,他要摇控指挥,以显示他的军事天才。辽东(辽宁辽 ![]() 明年(六一三),杨广第二次御驾亲自东征。这一次辽东城绝不可能再支持下去,可是杨玄感救了它。杨玄感是杨广夺嫡杀⽗同 ![]() ![]() ![]() ![]() 六一四年,全国已经一片沸腾,旧有变民滚雪球似的四出攻掠,新的变民风起云涌,四方响应。可是杨广仍作第三次东征,⾼句丽王国一连三年受到攻击,已精疲力尽,只好求和,并且把杨玄感的同 ![]() ![]() 第四次东征准备期间,杨广不能闲着。六一五年,他从洛 ![]() ![]() ![]() ![]() 六一六年,全国三分之二的郡县都陷落在“盗匪”手中,杨广对付“盗匪”的方法,跟赢胡亥、王莽、胡太后相同,即 ![]() ![]() ![]() 六一七年,杨广一年都守在江都,这是他当皇帝以来第一次一年之久停留一个地方,并不是他变老实了,而是遍地“盗匪”无处可去。并且他终于承认他已无力收拾残局。在千万人⾎染刀锋和饿死山野之际,杨广以一种世界末⽇的颓废心情,更变本加厉的享乐。皇宮內分一百余房,称为“ ![]() ![]() ![]() ![]() 六一八年,杨广最亲信的大将字文化及率领噤卫军⼊宮。杨广逃到一个小房间躲蔵,被一位恨透了他的美女指出所在。噤卫军把他拖出来,杨广还恬不知聇说:“我有甚么罪,对我如此?”噤卫军当面把他最心爱的幼子,十二岁的杨杲杀掉。杨广这时才发现公爵已没有希望,他要求服毒杀自,噤卫军不愿浪费时间,于是把他绞死。杨广死时才五十岁,当了十五年皇帝。他的故事使人想到《伊索寓言》,一个农夫牵着一匹驴子走过悬崖,农夫恐怕驴子跌下去,牵它靠里面一点,驴子坚决不肯,越牵它,它越向外挣扎,最后它跌下深⾕,粉⾝碎骨。农夫探头说:“你胜利了!”杨广尝对大臣宣称:“我天 ![]() ![]() 三十八年改朝换代混战 杨广跟他的前辈孙皓、石虎之流的暴君,不同类型。孙、石之流的凶恶,可以直接从行为上观察出来,而杨广不然,他给人的是一种非常厚道和非常理 ![]() 六一一年是民变开始的一年,杨广下令准备东征,征兵征粮,官员们传统 ![]() ![]() ![]() ![]() 从六一一年王薄起,到六二八年最后一位民变领袖梁师都被新兴的唐王朝所灭,全国再归统一,十八年间,兵变民变以及宮廷政变,共一百三十六起。有五十余位领袖人物,每人都集结兵力十五万人以上,割据一方,或称帝王,或称可汗,互相混战。其中最重要的有二十余人,列如下表: 在宇文化及宮廷政变的前一年(六一七),镇守太原的大将李渊已先行叛变,起兵南下,攻陷长安(陕西西安),立杨广的孙儿杨侑当皇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六一八年,字文化及把杨广绞死后,立杨广的侄儿杨浩继位,统军北返洛 ![]() ![]() 杨广的另一个十五岁的孙儿杨侗,在洛 ![]() 十八年的大混战,最后的胜利属于李渊,他建立的唐王朝代替隋王朝,使国中于二十年代再行统一。比起从前“二十年”、“三十年”改朝换代混战,十八年是最短的痛苦,然而这最短的痛苦却中。使全国三分之二的民人死于非命。下列统计数字,可作说明: 这还是就平均数而言,在混战 ![]() 四国中第二个⻩金时代 唐王朝是国中历史上贡献最巨,国力最強,历时最长的王朝之一,共二百七十六年,其中接近一半时间在⻩金时代之內。 但创造这个王朝的皇帝李渊,却是贵族世家中的平凡人物。在隋王朝时世袭他⽗亲的公爵封号,担任太原防卫司令(太原留守),因为不能抵御突厥汗国的侵袭,又因为有谣言说姓“李”的将代替姓“杨”的君临天下,这两件大事,促使杨广对他不満和疑忌。又因为民变如火如荼,只有叛变才有可能死中求生,所以李渊冒险起兵。不过他虽然平凡,他的三个儿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却都是一代英雄。而尤以李世民的勋绩最大,几个最強悍的敌人,像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都被他击败。于是新兴不久的唐王朝,踏上隋王朝走过的道路,发生夺嫡斗争。——每逢亲王的声望和力量,跟皇太子相等,或超过皇太子时,定律的要发生流⾎惨剧,这是专制政体下无法解决的死结。 六二六年,唐王朝建立的第九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门(皇城中门),把⼊朝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格杀。李渊正在皇宮內湖上泛舟,李世民的军队冲到面前,声称护驾。老爹这才知道两个儿子已死。为了避免与杨坚同一命运,他立即传位给李世民,自己退居为太上皇。 这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既杀兄弟,又 ![]() ⻩金时代的来临,原因之一是人口大量减少,荒芜的肥沃田地,举目皆是,谋生比较容易。原因之二是太久的战争使人厌恶战争,乐意于和平定安。但仅此两个原因不能促成什么,将近三百年的大分裂大混战,民人也有这种客观环境和主观愿望。所以,另一个原因是,李世民大帝和他的府政正确方向的领导。再大的船舶,掌舵的只有一人,负责航行的只有少数人,这少数人即国家领导人,其重要 ![]() 李世民大帝个人的优秀是最主要的因素,他严厉地控制自己不去触及无限权力的毒牙,并且鼓励和接受最难堪的逆耳之言。他对官员们要求:“君主如果刚愎自用,自以为比别人聪明,他的部下一定谄媚他。结果君主失去国家,部下也不能单独保全。隋王朝宰相虞世基一味阿谀杨广,以保他的富贵,结果也难逃一死。各位应以此为戒,对国家大事有意见,一定要报告给我。”——我们绝不以言论判断人,而只以行为判断人,李世民大帝的言论有事实作为基础。有一次,他下令男子年龄虽不満十八岁,但体格健壮,也应征集当兵。魏征拒绝在诏书上副署(署敕),李世民告诉他:“这都是奷民逃避兵役,故意少报年龄。”魏征说:“陛下常说:我以诚信待天下,要民人不可诈欺;可是你却先失去诚信。”李世民愕然,魏征说:“陛下不以诚信待人,所以先疑心民人诈欺。”李世民立即收回命令。李世民又下令凡官员伪造资历,限期自首,否则处死。限期过后,又有查获,李世民命即斩首。最⾼法院副院长(大理少卿)戴胄忠却只判流刑,李世民大怒说:“你故意使我说话不算话!”戴胄忠说:“陛下命令,不过一时的喜怒。法律却经过慎密研究,颁布天下,民人共守。陛下应忍小忿而存大信。”李世民大喜说:“你执法如此严正,我还有什么忧虑!”李世民又命宰相封德彝荐举人才,久久没有消息,一再催促他,封德彝说:“不是我不尽心,实在是今世没有人才!”李世民说:“这算什么话,帝王治理国家,都是取才当世,岂有到几百年之前去借人才的。只可说自己不知道,怎么可诬蔑一代国中人。”封德彝大为惭愧。——这是李世民大帝的真知灼见,历史上有一种现象,越是府政人才缺乏之时,也越是民间人才辈出之时。李世民原籍武川(內蒙武川),跟关中(陕西省中部)接近,谈话时常评论关中人如何,山东人(崤山以东,非山东省)如何,监察官(御史)张行成抗议说:“国家元首应该以四海为家,不应该在地域上划小圈圈。”李世民立加赏赐。李世民又大修洛 ![]() ![]() 向理 ![]() 在这样伟大的领袖领导下,从本世纪(七)三十年代起,国中开始从恶运中复苏。不数年间,欣欣向荣。 战争变 ![]() ![]() 五唐府政的结构 我们应先行了解唐王朝的府政机构。 国中 央中 府政组织,到第三世纪曹魏帝国时,把九卿挤到次要地位,另行成立“尚书”、“中书”二省,作为行政中枢。经过继起各王朝帝国四百年来不断修正,到了唐王朝,遂成为下表所列的形态: 所谓崇官,即现代所称的国家元老,一种只有尊荣而没有实际权力的最⾼顾问。“三公”、“三师”只是习惯称呼,事实上包括六种官位: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他们只支领俸禄,不⼲预国家政务。 乙级机构秘书省,二世纪中期,东汉府政设立秘书监官员,负责保管及校勘府政所持有的图书。三世纪初,三国时代之曹魏帝国府政,把秘书署扩大成为一个“省”而命秘书监作为首长。唐府政仍维持它存在,类似国立图书馆,当然只供应帝王和⾼级官员阅读,不向民人开放。翰林院,是唐府政创立的类似文化人聚会所,或⾼级官员储备所的官署。唐王朝初建时,各地经学家(研究儒书五经的学者)、文章家(专门写宣言、文告,或短篇论文之类的知识分子)、预言家(星相占卜)、艺术家(包括画家、雕刻家),纷纷向首都长安集中。皇帝特别指定一个处所,招待他们之中最杰出的若⼲人士,以便随时召见。这个处所称翰林院,由年⾼德劭的一位担任首长,称翰林承旨,其他人士则称翰林学士。以后各⾊人等陆续淘汰,只剩下文章家,专为皇帝撰写诏书。因为汉字和文言文运用困难,一个人至少要有二十年以上的刻苦努力,才能胜任。文章家在这方面的特殊能力,很受到皇帝的重视。因之翰林学士往往比其他官员容易升迁到宰相地位,所以当时称翰林学士为“储备宰相”(內相),成为知识分子最羡慕的一种职位。御史台负责监察弹劾,首长御史大夫,副首长御史中丞,以及所属诸御史。他们是皇帝的耳目,但也不时反映民意。 丙级机构九寺,即九卿办公官署,从次要地位又再被挤到府政的角落,职务和权力都非昔比,大半被尚书省的六部所夺,唐王朝九卿的职掌跟秦王朝的职掌大不一样。一、太常寺,负责典礼布置跟宮廷医药。二、光禄寺,祭把用品跟宮廷饮食供应。三、卫尉寺,管理军械库。四、宗正寺,处理皇族事务,如继承封爵,保护坟陵之类。五、太仆寺,马匹牧养跟牧场管理。六、大理寺,最⾼法院。七、鸿鼐寺,藩属事务部。八、司农寺,农林部。九、太府寺,负责宮廷费用供应,也就是皇帝的私人钱库。 丁级机构四监是尚书省的附属机关,但它具有完全的立独 ![]() 最后,我们叙述行政中枢,即甲级机构的“三省”;尚书、中书二省,是三世纪曹魏帝国的旧制,不过尚书省所属六部的权力,更为扩大,实质上已完全代替了九卿,他们的职掌在下表中已加说明。六世纪北魏帝国和南梁帝国时,又在这二省之外增加门下省——因它设在宮门之下而得名。于是央中 府政遂成为三省,具有下列的编制: 三省职权的划分: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普通情形下,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由中书舍人(中书省专门委员)先用书面写出各人的意见,送呈中书令,征求同意,然后提出会议,由会议作成决定,奏报皇帝。皇帝批准后,再 ![]() ![]() 三省职掌的划分,十分有趣,却也十分无聊,它只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实质上中书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友室。看它们的官属,无论官称和职务,几乎完全相同,只好勉強用“左”、“右”予以区分。只有尚书省有其存在价值,但没有像国会之类或像罗马元老院之类会议 ![]() 三省首长是当然宰相,但因李世民大帝曾经担任过尚书令的缘故,大臣们不便于再称这个官号,尚书省遂一直由副首长尚书仆 ![]() 唐王朝的学校制度和试考制度,影响国中一千三百年之久。 学校的设立是国中古老的传统,但大分裂时代中,各立独王国因军费不⾜,往往停顿。上世纪(六)国家统一,学校教育也随之复兴。唐府政带给民人 定安,学校教育更趋发达。各州有州立学校(州学),各县有县立学校(县学)。首都长安有三个⾼等教育机构:一是前述的隶属于尚书省礼部的“国子监”即国立京师大学。二是隶属于门下省的“弘文馆”即府政主办的普通贵族大学。三是隶属于皇太子宮的“崇文馆”即皇太子主办的⾼级贵族大学。后二校学生限定必须具备某种资格,如皇族近亲、皇后或皇太后近亲,或宰相的儿子,一品以上⾼级官员的儿子,才能⼊学。只有国子监大学,低级官员的儿子或平民出⾝的学生,才可以就读。李世民大帝在位时,常常去国子监视察,使学校教育更受到重视,当时学生人数已达三千余人。东方⾼句丽王国、新罗王国、百济王国、渤海王国、⽇本帝国;西方⾼昌王国。后来还有吐蕃王国以及南方南诏王国,都有大批留学生前来受课,成为世界上最可观的⾼等学府。 学校所用教科书,当然限于儒家学派的《五经》。因为对《五经》的解释,各学者互不相同,唐府政指定国子监大学校长(国子祭酒)孔颖达,组织一个委员会,对《五经》的解释,重新确定,出版《五经正义》,共有下列九书——因之世俗有时也索 ![]() 经过唐府政的核定颁布,这九本书遂成为学校的标准本教科书,无论研读或试考,或其他任何情形下涉及《五经》时,都以此《正义本》为标准。这是一个统一思想的基本措施,儒家学派的思想领域,再被缩小。学生们在学校研究《九经》,只要能搞通其中一经,即由唐府政授予官职。 学校教育的发达,促使科举制度的发达。上世纪(六)隋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府政的现象,予以变⾰,改用试考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试考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派官职。唐王朝继承了这个办法,并使之成为一种最受尊重的制度,称为“科举”试考分很多种类,而以“进士科”、“明经科”最有地位,又因进士科及格的人士比较容易得到⾼位,宰相又大多数都是进士科出⾝的缘故,所以尤为尊贵。参加试考的考生称为“士子”士子大多数来自学校和地方府政的推荐(乡贡)。他们千里迢迢,集中首都长安(陕西西安),首先向尚书省礼部报到,然后等候通知,⼊场应试。试考及格,当时术语称“进士及第”跟现代的“博士”一样,是一种光荣的⾝份。在以后,试考及格的第一、二、三名,更专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尤属光荣中的光荣。他们在发榜时所受的崇拜,不亚于第一个登陆月球的太空人。科举制度在国中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直到二十世纪初叶才被废止。在此一千三百年中(只十三世纪蒙古帝国时中断数十年),成为儒家学派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最⾼目标。状元、榜眼、探花,也成为家长为女儿求偶最理想的对象。国中无数文学作品,都用此作为题材。 李世民大帝对科举制度有他的看法,当他从宮殿⾼处望到进士们鱼贯而⼊的肃穆行列时,奋兴地说:“天下英雄都被我装到口袋里了。”⾝为世袭的专制帝王,这种看法极其自然。在此之前,政权一直是关闭的,只限于贵族和门第世家。因科举制度,使政权的大门向民间开放,虽然只是窄窄的一条 ![]() ![]() ![]() 七佛教净化与三教合一 继五世纪⾼僧释法显之后,本世纪(七)又出现⾼僧玄奘。他的行迹和功绩,跟释法显相同,而影响更大。玄奘于六二七年离长安西行,冒犯当时不准出国的严格噤令,渡过西域(疆新及中亚东部)流沙和葱岭雪山,到印度寻求佛教经典。历时十九年,⼲四六五年返抵长安。李世民大帝没有追究他偷渡的罪名,反而给他很⾼的尊敬,请他主持长安最大的庙院弘福寺。玄奘翻译他千辛万苦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先后完成了七十五部。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即令在二十世纪,翻译工具如字典词典之类书籍具备,一个人能译出七十五部巨著,也不容易。 玄类被人们称为“唐僧”、“唐三蔵”在国中家喻户晓,连儿童都知道他。历史上⾼僧太多了,释法显就是其中之一。只有玄奘盛名永垂不朽,这应归功于十六世纪时的大文学家吴承恩所写的一部小说《西游记》。这是一部成功的幽默小说,不过书中却把玄奘写成一个脓包,而把他的门徒之一孙悟空,写成一个神通广大的英雄人物。 佛教是一个在非常复杂的印度社会中产生的宗教,它包括两种成分,一是印度当时崇拜的鬼神,一是印度当时盛行的唯心哲学。佛教经典因之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称“小乘”属于前者一部分称“大乘”属于后者。玄奘带回来的佛经,以大乘为主,而大乘与宗教无关,只与哲学有关,于是佛教內部,开始分裂。宗教的要件就是崇拜鬼神,必须崇拜鬼神才能称为宗教。犹如画家的要件是绘画,他必须绘画,才能称为画家。佛教徒中部分知识分子从大乘经典中发现到系统分明的心理分析,是国中古哲学和儒家学派儒书中所 ![]() ![]() 佛教传到国中后,小乘受到道教仇视,大乘受到儒家学派仇视。数百年斗争的结果,终于产生一种调和的局面,即“儒”、“佛”、“道”三教合一。这种调和的出现十分突兀。而且在理论上 ![]() ![]() 佛教译经事业在本世纪(七)达到⾼峰,玄类之后,便无以为继。因为佛教在发源地的印度已告没落,不再有新的经典出现。佛家学派在大量问世的佛经冲击下,更分为很多琐碎的派别,如“律宗”、“禅宗”、“华严宗”、“法相宗”等等,在自己的小天地中,互相排斥攻击。但真正的佛教,却终于抛弃掉大乘的纠 ![]() 八国中疆土的再扩张 第二个⻩金时代带给国中对外的最大成功,是恢复固有的疆土。大分裂时代使沿边土地大量丧失,隋王朝虽一度振发,但时间太短,不久即因府政覆亡而再丧失。唐王朝最初的目标只希望排除北方突厥汗国的威胁。可是接连着不断的军事胜利,使国中疆域回到元纪前三世纪秦王朝和元纪前一世纪西汉王朝时的版图,而且还要超过。唐府政在沿边疆土,先后设立下表所列的六个总督府(都护府),像六 ![]() 国中的沉重外患既是北方的突厥汗国,自然成为反击的第一个对象。 本世纪(七)六○三年,启民可汗的对头达头可汗兵败,向启民可汗投降,启民可汗遂成为突厥的大可汗。可是位于西部金山(阿尔泰山)小可汗之一的泥撅处罗可汗却不承认,宣称他才是突厥的大可汗。于是突厥汗国分裂为二,东西对峙。 东突厥汗国虽然失去了西部部落,但仍然保持強大,尤其本世纪(七)初叶,国中正逢十八年改朝换代大混战。北方崛起的民变领袖们,像梁师都、刘武周都向东突厥进贡,接受封号。唐王朝开国皇帝李渊初叛时,也同样向东突厥进贡。李渊在位期间的二十年代,东突厥使节和商人到了国中,就像猛虎进了羊群,奷 ![]() ![]() 六二六年,玄武门事变刚刚结束,李世民大帝刚刚即位,东突厥汗国即向长安发动奇袭。大可汗颉利可汗(启民可汗幼子,始毕可汗幼弟)和他的侄儿小可汗实利可汗(始毕可汗长子),长驰南下,直抵渭⽔便桥。距长安只隔一⽔,上下震恐。李世民大帝无可奈何,只好孤注一掷,亲自到渭⽔便桥向颉利大可汗乞和,除了重申誓言继续臣服外,并答应增加进贡财物的数量,颌利大可汗才行撤退。这对李世民大帝是一个莫大的聇辱,然而也正因为这一次会面,李世民大帝亲眼察看到突厥在组织上所呈现的低能,遂决定提前反击。三年后六三○年,大将李靖北征,出定襄(內蒙古和林格尔),深⼊ ![]() 东突厥汗国各部落从此星散,但仍不时有“可汗”出现,或出于某一些残余部落的拥立,或出于国中 府政委派照顾某一些残余部落。其中也不断有若⼲可汗跟国中对抗,不过都像火花一样,倏燃倏熄。如此断续地维持到下世纪(八)七四五年,最后一任大可汗⽩眉可汗被回纥汗国的怀仁可汗击斩,才彻底消灭。 东突厥汗国所属的铁勒部落,组成份子跟突厥一样,也十分复杂,包括很多不同种族的小部落,其中有两个小部落最为強悍,一是薛延陀部落,一是回纥部落。六二八年,薛延陀部落酋长夷男取得铁勒部落领导权,遂脫离东突厥,自称可汗,建薛延陀汗国。两年后六三○年,东突厥汗国星散,薛延陀汗国就收纳突厥的流亡部落,进⼊突厥故地,直接跟国中为邻。国中的富饶 ![]() 薛延陀汗国灭亡后,回纥部落立即填补起来沙漠上的权力真空。但它仍然是一个部落形态,国中册封它的酋长为瀚海都督。 九西域征服与西南地区挫败 西域(疆新及中亚东部),国中的故地,但丧失的时间已有六百年,是太久了,所以当本世纪(七)四十年代,国中势力向西扩张时,面对着的是一个完全新面貌的西域,已非元纪前二世纪张赛和元纪后一世纪班超时代城邦林立的西域。现在西域只剩下几个大国:⾼昌王国、焉耆王国、⻳兹王国、于阗王国、疏勒王国、西突厥汗国,在互相争夺霸权。其中焉耆、⻳兹、于阗、疏勒都是古老的王国,因并呑邻国之故,疆士大大地膨 ![]() 引起国中势力西进的是建国于车师前王国故地的⾼昌王国,面积达五万左右平方公里,首都 ![]() ![]() ![]() 接着是焉耆王国,东西横亘四百公里,首都焉者城(疆新焉耆),跟国中邦 ![]() ⻳兹王国,面积约十万平方公里,拥有七百余个城镇,首都伊逻卢城(疆新库车)。最初跟国中相处也很好。但西突厥汗国终于把它争取过去,参加对国中的围堵。四六八年,国中大将突厥籍的阿史那社尔西征,生擒国王⽩河黎布失毕。国中原设在西州(疆新吐鲁番)的安西总督府,遂向西推进,移到⻳兹。 疏勒王国(疆新喀什)、于阗王国(疆新和田),两个与⻳兹王国面积相当的国家,没有经过战争,就向国中投降。国中遂在焉耆、⻳兹、疏勒、于阗,设立四个军事据点,称为“四镇”隶属安西总督,作为国中西陲屏藩。六七○年,吐蕾王国以倾国兵力对西域攻击,四镇一时陷落。二十二年后的六九二年,国中大将王孝杰反攻,吐蕃败走,四镇又回到国中版图。 对西域(疆新及中亚东部)诸国来说,国中和西突厥汗国,是两个巨人。西域诸国处在国中和西突厥汗国夹 ![]() ![]() ![]() ![]() ![]() 跟东突厥汗国的情形一样,西突厥汗国的部落从此星散。以后虽然同样也有“可汗”兴起,总归昙花一现。到下世纪(八)四十年代七四二年,最后一任国中派遣担任大可汗的阿史那听,被突骑施部落击斩,西突厥汗国途名实同亡。 国中在西域获得的是完整的胜利,跟张骞、班超时代有很大不同,那时不过限于移植屯垦,主要的是断匈奴右臂的军事联盟。而本世纪(七)起,却设州设县,又设军区,把西域纳⼊国中行政系统,正式成为国中领土。 但在西方边陲,国中的扩张却受到挫败。 西方边陲的吐⾕浑汗国(青海省),是四世纪五胡十九国之一前燕帝国的兄弟国。弟弟的一支进⼊国中本土,在邺城(河北临漳)建立前燕帝国。哥哥的一支辗转二千公里之外,来到青海湖附近,建立吐⾕浑汗国。在大分裂时代中,跟国中西部边陲上的几个短命小国,如南凉、西秦,不断发生战争。本世纪(七)初,可汗慕容伏允在位,国力正強,遂跟国中大起冲突。六三五年,国中大将李靖率军深⼊青海草原,慕容伏允大败,集结兵力再战又大败,不能成军,只好率领残部向西北逃走,打算投奔西域当时还立独的于阒王国。走到柴达木盆地,部下散去,剩下的骑兵千余人,勉強支持,到了大沙漠中,部下几乎跑光。慕容伏允被侍从所杀。国中就册封他送到长安作人质的儿子慕容顺当可汗。但慕容顺在国中太久,汉化太深,不能为他的民人所接受,不数个月,就被刺死,由他的儿子慕容诺易钵继位。李世民大帝为了稳定两国间的关系,把弘化公主嫁给慕容诺局钵。然而吐蕃王国却在它背后不断抄掠它的牧群,慕容诺易钵不能抵御。六七二年,整个汗国溃散,慕容诺局钵和他的公主 ![]() 吐⾕浑汗国灭亡,土地民人,全被吐蕃王国并呑。吐蕃王国是羌民族的一支所建的王国,包括现在的西蔵、青海大部分——整个世界屋顶,比西域(疆新及中亚东部)面积还要大三分之一,首都逻些城(西蔵拉萨)。国中从来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国家,即令风闻,因为它在万里关山之外,也从来没有予以注意。当它于本世纪(七)三十年代派遣使节到国中进贡,在长安出现时,国中只不过把它当作一个荒远的小部落,但事实上它当时已十分強大。国中为了利用它在吐⾕浑汗国背后发生牵制作用,于四六一年,把文成公主下嫁给它的国王弃宗弄赞。不过吐⾕浑汗国却在连续不断攻击下衰弱不振,使国中不得不倒转过来扶助吐⾕浑汗国。 文成公主下嫁后三十年,六七○年,吐蕃王国进攻西域(疆新及中亚东部),西域四镇全失。国中大将薛仁贵从青海湖西击,一则希望影响西域的局势,一则希望驱逐侵⼊吐⾕浑收地的吐蕃部落。但被吐蕃击败,全军覆没,只剩下薛仁贵和少数将领逃回。八年后(六七八),国中再派大将李敬玄西击,再度全军覆没,副统帅刘审礼被吐蕃捉去。六九二年,另一位大将王孝杰才收复西域,但六九六年王孝杰第二次向吐蕃攻击时,又告失败。 吐蕃王国的強悍善战,使国中在西南边陲遇到劲敌。 十东方战争与永久和平 东方,指朝鲜与⽇本。 ⾼句丽王国在本世纪(七)初,抵抗国中隋王朝攻击之前,南端的新罗王国(韩庆国州)曾占领它纵深二百五十公里的土地。四十年代后,⾼句丽王国发生政变,宰相(莫⾼支)泉盖苏文把国王⾼建武杀掉,另立⾼建武的侄儿⾼蔵当国王,由泉盖苏文专政。他需要用对外的军事胜利以增加威望,于是跟半岛南端的另一王国百济(韩国扶余)联盟。于四六四年。向新罗进攻,宣称索回失去的国土。但连陷四十余城而仍不停止,显然的它要全部咽下去。新罗王国向国中告急。国中命⾼句丽停战,泉盖苏文拒绝。明年(四六五),李世民大帝亲征,那座杨广倾全国中之力不能攻陷的辽东城(辽宁辽 ![]() ⾼句丽在北方失地丧师,对南方新罗的侵略只好停止。但百济王国却不停止,新罗真德女王撰写《太平颂》,亲自刺绣,呈献国中,乞求援救。六六O年,真德女王的继承人金舂秋,再向国中告急。国中派遣大将苏定方率海军赴援,舰队从成山(山东荣成)出发,在百济王国熊津江(锦江)江口,強行登陆,百济战败,首都泅批城(韩国扶余邑)陷落,国王扶余义慈投降。国中就把百济收⼊版图,设立熊津等五个都督府,苏定方不久率军回国,留大将张仁愿镇守。 苏定方刚走,百济的⾼僧道琛和大将福信,就 ![]() ![]() ![]() ⾼句丽王国宰相泉盖苏文于六六六年逝世,儿子们爆发 ![]() 现在,朝鲜半岛四分之三的土地⼊于国中,新罗王国局促在半岛东南角四分之一的土地上。不过国中统治的时间只有九年,新罗王国对国中并呑了那么多土地而竟没有分给它一点,深为不満。这个忘恩但勇敢的小国,开始暗中向庞然大物的国中挑战,到处发动民变,促使平壤孤立。六七六年,国中驻屯军不能支持,只好撤退,把设在平壤的安东总督府迁到辽东(辽宁辽 ![]() 新罗王国统一半岛南中部后,并没有继续跟国中对抗,反而非常明智地采取事大——事奉大国政策,对国中十分恭顺。这个政策获得完美的效果,从此国中和朝鲜之间,再没有战争,永为手⾜般的兄弟之邦。 ⾼句丽王国灭亡后三十年,即本世纪(七)最后一年(六九九),它的一位流亡在北方松花江流域的大将大柞荣和他率领的一部分武力,跟当地(⾰末)(⾰曷)部落结合,建立渤海王国。跟朝鲜半岛上的一些国家一样,全盘华化。官制官名,以及府政组织,与国中无异。它对国中也采事大政策,所以中渤之间,邦 ![]() 大祥荣最初称他建立的王国为震王国,下世纪(八)七一三年,国中册封大祥荣为渤海郡王,才开始改用渤海作为国名。 ⽇本帝国,跟朝鲜半岛上诸国同样古老,但那时候文化却比朝鲜落后,因为国中文化必须经过朝鲜,才能传⼊⽇本。本世纪(七)之前,⽇本仍是部落形式的结构,但在国中绝对优势的文化冲击之下,⽇本固有的一切,已不能适应国內的需要和崭新的国际局势。于是产生现代化——即国中化运动。四六六年,孝德天皇下令把全国土地从贵族手中收回,改为国有。废除类似奴隶主的世袭官爵制度,使全国民人不再隶属贵族,而直接隶属天皇。效法国中办法,贵族只有封爵,没有土地。改用国中国特有的“年号”制度,定本年(四六六)为大化元年。依照国中 府政三个“省”的形态,组织⽇本府政,设立六个(省),分别掌理国务。并普及教育,采取国中文字为法定文字,以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为法定课本。这是⽇本第一次大规模接受现代化文化运动,史学家称“大化改新”从此,⽇本跟朝鲜半岛诸国一样,成为国中之外的另一个“国中”无论文字、教育、官制、府政,甚至意识形态和国中几乎完全相同。 ——⽇本的国中化运动,大化改新只是起步。从此之后,对国中文化的昅收,一千余年间,与⽇俱增。因之普遍地产生一种国中崇拜,认为⽇本一切都是错的,国中一切都是对的。若⼲著名的学者甚至认为国中的改朝换代才合乎经典,而⽇本天皇万世一系制度,是一种可聇的谬误。⽇本人最初以夷狄自居,尊奉国中是国中,后来则自以为⽇本才是国中,国中反而成了夷狄。平安时代(七九四——一八五)名诗人赖忠传,曾有诗说:“乘船当乘作文船,扬名无逾作汉诗。”可说明⽇本对国中倾慕的程度。 十一武(上明下空)——国中唯一的女皇帝 ⻩金时代二十年后,进⼊五十年代,一个年轻美丽的女人在唐王朝宮廷中站起。 这个女人是武(上明下空),当她十三岁时,被选⼊皇宮,之后被列为李世民大帝的姬妾之一。唐王朝初期的皇宮姬妾,有十九级:“惠妃”、“淑妃”、“德妃”、“贤妃”、“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捷好”、“美人”、“才人”、“宝林”、“御女”、“采女”武(上明下空)是第十六级的“才人”而“才人”同时有九人之多,她不过九人中的一人,那是一个绝望的位置。武(上明下空)二十六岁的那一年,即四六九年,李世民大帝逝世,依照皇家规定,已故皇帝的姬妾,都要出家削发为尼,在空门青灯之下,寂寞的各终其天年。李世民大帝的姬妾都被送到长安的感业寺,武(上明下空)自然也在其中,这更是一个更绝望的位置。然而,命运之神施给她恩典。五年后的六五四年,继任皇帝李治跟他的 ![]() 李治于六五四年时二十七岁,武(上明下空)已三十一岁,比李治大四岁。一个没有人生经验的年轻男人,一旦落到一个备尝风霜,充満机心,年龄又成 ![]() ![]() 武(上明下空)完成第一个目标后,接着追求第二个目标:权力。这当然需要非凡的设计与耐心。李治头部经常剧痛,双目不能睁开。武(上明下空)就跟李治同时出现在金銮殿上,听取大臣报告,并由武(上明下空)裁决,府政官员称她们夫妇为“二圣”府政的控制权遂无声无息地滑到武(上明下空)手中。武(上明下空)所需要的是李治这样不生不死痛苦地活下去,使她有充分的时间铲除反对她的人,并埋伏下自己的力量。然而李治活得未免太久,他在位三十五年,到六八三年才死。 武(上明下空)后来对李治厌恶⼊骨,但她能控制自己,没有谋杀他,这是她绝顶聪明的地方。李治死后,武(上明下空)所生的第三子李显继位,只有三个月,武(上明下空)把他罢黜,立她所生的第四子李旦当皇帝,武(上明下空)以皇太后⾝份临朝听政,李旦完全成为木偶。这样维持了七年,到六九○年,武(上明下空)认为时机已经成 ![]() 武(上明下空)是一个杰出的女人,具有绝顶的才⼲和智慧,她苦心孤诣二十八年才当上皇太后,再苦心孤诣七年才当上皇帝,那时已是六十七岁的老太婆了。在那个时代,可以想像到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反对她,李姓皇族和府政全体官员,以及当时的儒家学派礼教社会,无一不拒绝一个女人担任皇帝。所以武(上明下空)用她自己的方法保护她的王朝,即任用醋吏,无情而扩大地执行冤狱政策。作大规模但表面合法的杀屠。凡是反对她的人,或被认为反对她的人,以及酷吏所网罗的人,一律用法律判决他们谋反,连同家属或家族,一并处斩。包括李治的舅⽗长孙无忌(李治所以能立为太子,完全是舅⽗之力)和武(上明下空)亲生的两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而且连武(上明下空)的嫡亲孙儿,也都被这位应该是慈祥的老祖⺟鞭死。 ——只有无限权力才有如此猛烈的毒 ![]() 十二酷吏与酷刑 南周王朝政权是一个⾚裸裸的特务政权,建立在酷吏主持的诏狱系统之上。名义上是武(上明下空)在统治,实际上是酷吏集团在统治。 法律的好坏,不在“法条”的本⾝,而在“诉讼法”的执行。不在如何处罚犯罪,而在如何确定犯罪。唐王朝的法律,是国中各王朝法律中最完善的一种,但因国中古政治思想缺乏人权观念,所以国中始终不能产生证据主义的诉讼法,《唐律》自不例外。于是酷吏的酷刑就代替诉讼法,法官在侦查报告时,不追求事实,只追求口供。一个人明知道一旦诬服谋反,即将全族被屠,而仍“坦承不讳”、“自动招认”这便是酷吏的功能。 武(上明下空)所组成的酷吏集团,最有名的可举出下列数人; 来俊臣武(上明下空)最亲信的助手之一,在他当权时,除了武(上明下空)自己和武姓亲属外,所有府政官员和牵连所及的民众,都在他的刑事诉讼法——酷刑之下发抖。任何人(包括亲王、宰相)只要由来使臣逮捕审讯,很少能活着走出狱门。他审讯被告时所用的酷刑,仅只“枷”一项,就有十种使人心悸的名号:“定百脉”、“ ![]() ![]() ![]() 来俊臣不仅是实行家,还是理论家。他著有《罗织经》一书,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部制造冤狱的经典,经上指示的程序有七: 一、先确定对象。 二、由特务们从四面八方向有关机关或当权人物,发出告密信件或检举信件。 三、等候有关机关或当权人物把这些信件, ![]() ![]() 四、 ![]() ![]() 五、审讯时施用酷刑,取得理想的口供。——注意的是,如果拒绝招认而死于酷刑之下,就又多了另一个罪名:“畏罪杀自”被告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招认,一是死于酷刑之下。事实上并不需要对每一个被告都施酷刑,如宰相狄仁杰等,就没有受到拷打,只教他知道如果不合作将发生什么,效果相同。 六、审讯时教被告们在口供中互相牵引,并扩大向会牵引,人数多寡和范围大小,由当权人物或酷史决定。 七、把被告口供整理编撰,使互相吻合,毫无破绽。于是,程序完成,一件谋反叛国巨案,宣告破获。 索元礼武(上明下空)情夫之一的薛怀义的⼲爹,所以最得信任。他最大的本领是,只几天工夫,就可以从一个被告牵引出一千个被告。被告 ![]() ![]() ![]() 侯思止一个不识字的法官,他对武(上明下空)说:“我虽然不识字,可是我忠心除奷。”武(上明下空)很欣赏他。侯思止以审讯宰相魏元忠一案而闻名,当魏元忠拒绝承认谋反时,他认为魏元忠空言狡辩,把魏元忠双⾜缚住,在地上倒拖。 周兴他当权的时间很短,但他在冤狱史上的地位却非常重要。有一天,武(上明下空)把一件密告周兴谋反的检举信件 ![]() 十三东西方世界 六○七年(杨广在启民可汗王庭炫耀威风),⽇本帝国推古天皇遣使节小野妹子前来国中,国中遣使节裴世请赴⽇本报聘。 六二二年(国中正逢十八年改朝换代混战),伊斯兰教教主穆罕默德在麦加被逐,率门徒出走麦加那。伊斯兰教徒即以本年为回历元年。 六三○年(国中擒东突厥颉利大可汗,李世民大帝被尊为天可汗),穆罕默德攻陷麦加,建阿拉伯帝国。国中史学家称之为大食、天方。 六三二年(国中擒颉利大可汗后二年),穆罕默德逝世,没有儿子,府政设“哈里发”为元首。 六三八年(国中灭⾼昌王国前二年),阿拉伯帝国攻陷东罗马帝国属城耶路撒冷,伊斯兰教从此在巴勒斯坦传播。 四六六年(国中灭薛延陀汗国),(一)阿拉伯帝国攻东罗马帝国北非领地,陷亚历山大城。伊斯兰教从此在北非传播。(二)⽇本帝国“大化改新”全盘昅收国中文化。 六六一年(国中灭百济王国前二年),阿拉伯帝国第四任哈里发被刺死,大臣穆阿伟亚自立为第五任哈里发,废除选举制,改为⽗子世袭,并把首都从麦地那迁到大马士⾰。西洋史学家称之为奥米亚王朝,国中史学家称之为⽩⾐大食。 六七二年(吐蕃王国灭吐⾕浑汗国),⽇本天智天皇逝世,皇弟大海人起兵攻皇太子大友,大友兵败杀自。大海人即位,是为天武天皇,史学家称“壬申之 ![]() |
上一章 中国人史纲 下一章 ( → ) |
木屋小说网免费为朋友们提供作者柏杨的小说中国人史纲全文以及中国人史纲无删减阅读,中国人史纲未删减无删减阅读,想要阅读更多与中国人史纲无删减阅读类似及相关的优秀综合其它请持续收藏木屋小说网 |